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诡谋书籍推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诡谋书籍推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戊戌变法后,谭嗣同本有机会和康有为逃到日本,为何非要送死?
自古以来各国变法,无不有流血牺牲者,中国之变法流血者,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在个人理想与生命冲突的时候,丝毫没有顾及自己,而是选择了以生命为代价来唤醒民众。其心,其行,其人远超其他戊戌君子。
在历史上,总有一些人的行为,他人并不能理解,他们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我们称他们为有理想的人。
谭嗣同虽然是浩瀚历史中的一粒沙粒,但历史正是这些坚定的理想主义者所造就的。这个世界是由冲动和感情创造的,但是由理性和感情来维持的。
谭嗣同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在他心中,改变中国积弱的局面,远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深想起来可能牵扯很多,老朽一家之见是我们先得搞清楚谭嗣同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维新派,这是他决定赴死是否有意义的关键所在。如果他如当时康梁一般的纯粹维新派,个人觉得他的死毫无意义,因为确实只有保存有用之身,才能有继续变法的希望。而且他们在逃亡在外,光绪皇帝反而可能更安全,迫于外部压力,保守派未必敢直接***光绪。
那么谭嗣同真的是维新派吗?我个人的看法即是也不是。谭嗣同是那个时代典型的迷茫者,救国救民的志向不会改变,但到底用什么手段却很迷茫。在维新派里他是激进分子,曾经把《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反清书籍向学生发放。这样宣扬民族意识的书籍,是革命派才会主动传播的。但他又不是纯粹的革命派,1898年光绪诏其入京,他也欣然前往,不符合革命派推翻重建的特征。
其实对于谭嗣同这是很正常的,那一代的的目标是救国救民,维新也好,革命也罢,都是手段而已。如果维新能够成功,就可以避免革命造成的巨大社会破坏,何乐而不为呢?换言之,在1898年之前,谭嗣同的思想是维新和革命之间摇摆,没有一定的倾向,对于谭嗣同来说这两者区别不大。
但是现实泼了谭嗣同一盆冷水,变法失败了,对于康有为等纯粹维新派来说无非是再找机会卷土重来。但对于谭嗣同来说这一切的意义是不同的,他开始隐约明白在中国维新这条路是走不通的,那么剩下的就只剩下革命。所以他才会不顾一切的鼓动袁世凯起兵,这其实已经是革命派的手段,也就是说谭嗣同的思想或者手段最终还是回到了革命派的行列。
那么他的赴死才有了真正的意义,他要用自己的死来警示后来者,维新变法之路是走不通的。他所说的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其实是在说只有流血牺牲才能救国图强,不要再幻想付出很少的代价就能成功,妄想即不造成社会破坏又要强国富民是一条死路而已。后来怀着救国之志的青年们也果然大多放弃了维新之路,转而选择流血革命。
老朽个人对谭嗣同的评价是以维新者而生,以革命者而死,任侠仗义,果敢无畏,这才是谭嗣同千秋不朽的价值所在。当然,这也只是我一家之见,欢迎诸君指正。
最主要的原因是谭嗣同的理想主义和一厢情愿。
谭嗣同是个空有一腔爱国热情,但是毫无政治经验的人。为了营救光绪,谭嗣同拿着矫诏去找袁世凯,让他带兵围颐和园,控制慈禧。这一想法太幼稚。先不说袁世凯会不会这么做,光凭袁世凯的军事实力就完全做不到这点。袁世凯的部队只有七千人,但是北京城的驻军有十几万。这七千人,既要围困颐和园,又要控制北京城,根本就做不到。所以,从这点来说,谭嗣同空有一腔报国之心,但完全没有政治经验。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纷纷化妆在外国人的协助下逃跑,但谭嗣同没有这样做。按照历史中的说法,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这意思就是说,要用自己的颈中鲜血去唤醒国人的意识,从而推动变法,推动国家的改革。
我只能说:太过迂腐。鲁迅先生的小说写得非常好,革命者的鲜血根本就不会唤醒民众的觉醒,只能拿去做人血馒头治病。所以,谭嗣同的死就是空留一腔热忱,而死得毫无意义。
1898年9月21日戊戌变法失败后,大部分的维新派人士都逃走了,只有谭嗣同“竞日不出门,以待捕者”。很多人都劝他去外面避一避,都被他严词拒绝了。***在《谭嗣同传》曾记载了这一幕:“被捕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
谭嗣同不肯离去,我想肯定有他的深刻考虑,但是我们作为后人,我们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比较客观的分析一下:
第一:首先我想说这首先是信仰的力量。如果一个人对一个信念有了足够了的信仰的话,就会全力以赴的去维护这个信仰,并为之付出努力!谭嗣同是努力尝试改革的,对为变法的失败,对他来说,肯定是一种莫大的失败和耻辱。所以说他是要决心留下来的。
第二: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不想连累家人。谭嗣同当时是***,他的父亲谭继洵可是标准的地方大员,当时的湖北巡抚。如果此时谭嗣同逃跑,极有可能会连累其父亲,根据慈禧太后的性格和手段,他的父亲很有可能是在劫难逃。其老师刘人熙在他的《蔚庐亥子集》中也曾说过说:“谭生才气横天下,不忍逋逃累老亲。”
第三:谭嗣同留下来更是对康有为、***等逃跑主义者的不满。这些人想当年刚开始变法的时候是何等的慷慨陈词,力鼎改革,没想到遇到挫折了就逃跑。他就是想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唤起民众对国家改革的赞同的支持,让中华民族重新振兴。
1898年的“戊戌变法”己经过去120年了,这次变法震惊了晚清朝野,牵动了各方神经,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变革运动。
1898年的“戊戌变法”,应该从1895年甲午海战中方失败后,即将签定的“马关条约”前的“公车上书”开始。当时康有为联合各省上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向都察院投递“上皇帝书”,反对“马关条约”,提倡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1898年初光绪皇帝实行变法,“百日维新”后因康有为等变法激进,遇顽固派百般阻挠变法,加之用错袁世凯,袁世凯加油添醋的通过荣祿向慈禧太后告密;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大抓变法人士,宣告“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等变法六君子在菜市口就义,史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有人通知他快跑,他不走,而且还说了一句令后世很多人动容的传世名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死时年仅34岁。谭嗣同的父亲是清朝巡抚,就凭谭嗣同的这句就义名言,也名垂青史了。谭嗣同的这句话,实际上也回答了“悟空问答”的提问了。
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出现了很多动人的,感人的,令人终身难忘的史实,史迹,史情,史诗;为后人提供了大量的认知及研判,也是我辈应该认真学习及好好总结的历史经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诡谋书籍推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诡谋书籍推荐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