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大篆用笔书籍推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大篆用笔书籍推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汉袁安碑是大篆吗?
汉袁安碑不是大篆,它属于小篆。《袁安碑》是东汉时期的一块碑刻,全称为《汉司徒袁安碑》,刻于东汉永元四年(公元 92 年)。其书法风格严谨端庄,结构匀称,笔画流畅,是汉代小篆书法的代表作之一。
《袁安碑》是刊刻于东汉时期的一方碑刻,无撰书人姓名,属篆书书法作品,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袁安碑》残高139厘米,宽73厘米,厚21厘米,有穿。碑文共10行,主要记述袁安的生平,所记与《后汉书·袁安传》所载基本相同。书法上,其笔画较《泰山刻石》为细瘦,结体宽博,笔势强健道劲,骨力劲拔而有弹性,书法厚重雄茂。
创作背景
袁安死于东汉永元四年(公元92年),而碑文中说“孝和皇帝加元服,诏公为宾”,孝和皇帝是东汉第四代皇帝刘肇的谥号,皇帝在位时可称年号,但不能称谥号,由此可断定碑是汉和帝崩逝后所立,即立碑时间在东汉永元十七年(公元105年)以后。至于为什么去世十三年之后才立碑,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以为“或因敞(袁安之子)之葬,同时并立此碑,未可知也。”
《袁安碑》的字形和用笔,似从《战国两诏铜椭量》中“二世诏”一类的字形意趣中继承而来,用婉转与圆融组成一个平静华美的世界。同时章法行列分明,丝毫没有交错差杂,但较之《泰山刻石》和《峄山刻石》等秦代小篆,其“变异”还是很明显的:
一方面是字形趋向方正,线条曲笔增多。如“二”字、“五”字、“三”字、“年”字、“辛”字等的横画,均作曲线处理,有的在收笔处还作弯曲的下垂状。即使一些很短的横画、竖画,也往往处理成曲线,如“徒”字、“阴”字、“谒”字、“癸”字等。字形方正,给人以质朴的感觉,替代了秦代刻石的庙堂之气;曲笔的增多,增强了书写感、流畅感,变秦时的严肃为亲切。
另一方面是按照汉字原有的疏密关系安排结构。碑中每一个字的点画间距离都尽量做到均等,字的重心都在字之正中,不像秦代刻石中常出现的上紧下松的安排痕迹。书写者追求的是均衡美、统一美,如“海”字、“年”字、“月”字等字,写法一样,几乎没有变化;九个“年”字中,只有第三行的“年”字作上紧下松处理,然上部过紧,似非正常发挥,该是书写者“失手”所致,其余八个“年”字,重心均移至字之中部,篆法也没有什么变化。可以看出,书写者明显追求的是整齐与统一。至于一些字的下部笔画稍稍拉长,很可能是书写者为追求字距齐平、整齐统一的缘故。碑中多次出现“拜”字、“迁”字,笔画密集处也作均衡安排,只是点画间距离相应缩小,点画长度相应缩短而已。
篆字分几种书体?
篆书的种类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甲骨文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二、大篆,大篆是籀文、古文、金文、石鼓的统称,其用笔与甲骨文味道迥异,风格浑厚朴茂,结体绚熳多姿。
三、小篆,小篆是指秦始皇时命李斯等人实行“书同文”,以秦篆为基础,统一六国文字而出现的一种简化的规范文字。小篆笔法圆融平正,结体典雅和平,而且有规可循,是识篆与了解文字本义的唯一门径。小篆发展到清代,线条变粗,而且突破笔画粗细、顿挫、迟速、轻重、方圆的变化。小篆的另一个分支是汉篆,用笔上掺以方折的隶意,而入印的篆书更为方折,又称缪篆,即摹印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篆用笔书籍推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篆用笔书籍推荐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