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西川书籍推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西川书籍推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凤雏“英年早逝”为何还与“卧龙”诸葛亮齐名?
谢谢平台,说两句,在三国年间,刘备在水镜庄,遇见高人,司马徽,刘备漂流半生,东奔西跑,没有人才辅佐,水镜先生,对刘备说,得卧龙凤雏,得一人而安天下,最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到最后庞统庞士元,也保了刘备,对此,卧龙凤雏,都饱了,刘备,刘备入四川,庞统,也是凤雏,跟着刘备进了四川,在四川一个地名,落凤坡,凤雏被箭射死,英年早逝,没有报答刘备知遇之恩,但是平心而论,诸葛亮,和庞统,两个人对比来讲,诸葛亮是全面的,一个军事家,政治家,而庞统也是军事家,政治家,脾气急躁,不具备一个军事家,这全能,作为一个军事家,运筹帷幄,能屈能伸,而庞统,不听诸葛亮之言,地形不熟,没然,进兵吧!造成了杀身之祸,所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生当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凤雏庞统,也是一样,这就是英年早逝吧,谢谢
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然而庞统在投刘备帐下后,最开始是不受重用的,以从事的身份试守耒阳县令,后来因诸葛亮的举荐而被刘备重视,并随刘备入蜀。然而庞统在巴蜀之地夺取雒县时被流矢射中,不幸去世,因此身居高位,谋取功绩的时间非常短。也正因为庞统英年早逝,他一生的功绩当然无法和后来成为丞相,手握朝政大权,出兵六次北伐的诸葛亮相比较。那既然如此,庞统为什么能和诸葛亮齐名呢?
首先自然是因为当年司马徽对自己的两位学生不遗余力的宣传,而且在这宣传之***意对两人做了比较。当时水镜先生逢人就夸诸葛亮与庞统,称“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但实际上,史书上记载的原话并非如此,而是“儒生俗士其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有伏龙凤雏”。当然,无论司马徽是否对自己的学生大肆鼓吹,但他将诸葛亮与庞统放在一起比较是不争的事实。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比较,以及后来演义与其他小说之中的夸张,让庞统逐渐成为可以与诸葛亮比肩的大才。
其次,在东汉时期,一个人的名气大小,并不仅仅只看才学。毕竟才学如同女子怀孕,初时是看不出来的。在这个看不出来的阶段,就需要名士的评价与宣传,这些名士的宣传,就是你是否能成为人才的重要标准。而当时身为南郡人的庞统得知当世名士司马徽住在颍川,竟不远千里来到司马徽的家中谋求一次交流。也正因为这一次不辞劳苦的千里奔袭,让庞统从司马徽口中获得了“南州名士之首”的称号,可以说是不虚此行。那个时候,诸葛亮还在隆中种地,名气自然大不如庞统。等后来诸葛亮的名气追上来的时候,庞统已经身死,没有了犯错的可能,在大家心目中,两人从才学名气上来看,是可以齐名的人物。
第三,当时文人士大夫之间流行品评人物或诗文字画,其中以许劭、许靖兄弟每月初一的“月旦评”为首,颇受世人推崇。要知道当时无论是谁,一旦受到了品评,就能身价百倍,即便是一代枭雄曹操也十分看重。当年曹操为了获得一个好的评价,竟不惜给许氏两兄弟购置厚礼,最终换来了许劭的一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这句话也流传深远,可见评价的重要性。
当时庞统是否在“月旦评”中获得一言半语,由于没有史料记载,我们无法得知。但庞统很聪明,他也开始对天下的士人进行大肆评价。他见许氏两兄弟对世间的正面评价并不多,于是他反其道而行,做出的评价大多都是正面评价,而且有时候还有有所拔高。虽说这样的做法曾经招来别人的质疑,但庞统认为他这样做,为的是让这些人以此为目标,还能让其他人像他评价的人学习,因此并没有什么错。而那些得到了他这位南州名士之首肯定的文人士大夫们,身价自然有所提高,对他也就感激涕零,因此也就开始为庞统说起好话来。一来二往,庞统的名声自然水涨船高。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人,享年三十六岁,确实是英年早逝。早年诸葛亮和庞统都在司马徽先生那边学习,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人才时说的:“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所以这就导致卧龙凤雏一直名气不相上下,下面我们看一下凤雏庞统的平生伟绩吧,为什么可以和诸葛亮齐名!
献连环计,助周郎火烧连营:
建安十四年,孙刘联盟赤壁之战打败曹军的八十万大军,之后诸葛亮三气周瑜,果然周瑜才疏器小,最后周郎暴病死于巴丘。庞统当初是周瑜的功曹,诸葛亮前来吊孝,随即朗诵祭文,忽然耳边传来了醉醺醺的声音:“周瑜赤壁之战,全靠自己的连环计,让曹军把自己的战船连在一起,如果曹军不将战船连在一起,周郎能够火烧连营吗?”
随即便被鲁肃驱逐出去,但是以鲁肃和诸葛亮识人的本领,之后两人都不约而同的派遣手下的人前去查看庞统的住处,两方都想对庞统进行拉拢,足以可见此人是有真才实学的。而且庞统此次借着大闹周公瑾的灵堂,来测试孙权的气量,一石二鸟。最后当然由于孙权的气量不够,或者说庞统这次玩过火了,直接导致庞统就算有鲁肃的引荐也无法和吴候见面。
投奔刘备,再展才华
在孙权处吃了瘪之后,庞统便坐船去往荆州,化名龙广,参加了刘备的面试,虽然说策论写的好但是因为相貌问题被任命为耒阳县令。上任百日不理县务,刘备随即派遣张飞前去查看,庞统半日便将百日积压的公文全部批完,而且税款丝毫不差。刘备随即召见庞统,又见诸葛亮才知龙广就是庞士元,经过一番交流之后,刘备对庞统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
献计征蜀,战死雒城
建安十六年,***奉益州牧刘璋之命到荆州,迎接刘备入益州公拒张鲁。***私下献计刘备夺取荆州,刘备犹豫不决。庞统继续进言:“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有大的发展。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如果夺得此地,以为根基,可成就大业。”但是刘备仍然以义字为先,不能刘姓同室操戈,觉得就算攻取了益州,失掉民心的话那和曹操有什么区别呢?庞统接着说:“当今正逢乱离之际,凡事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机应变才好。况且吞并弱小,攻击暗昧,逆取顺守,报之以义,正是古人所重视的。只要完事之后,封一块地还他,还有谁说你背弃信义呢?如果现在不攻取益州,到时候就被别人占了先机。”刘备认为庞统说的有道理,随即留守诸葛亮,关羽镇守荆州,自己带领庞统率领数万士兵进入益州。
建安十七年,刘备在葭萌关屯兵一年,但是刘璋的粮草确是大打折扣,大有过河拆桥的意思,随即庞统又献上三条计策:主公我有上中下三计,上策是,乘刘璋尚未反目,令黄忠魏延率精兵两万星夜攻取成都。中策是,主公佯装班师回荆州,诱雒城守将来送,到时擒拿他们,取雒城作为立足点,再伺攻取成都。下策是,连夜返回白帝城,再返回荆州。以上三策刘备正在思前想后筹划的时候,刘璋斩张松,派遣各地添军防守不准放荆州士兵入关,又让张任领兵十二万向葭萌关攻过来。
随后庞统献计,葭萌关粮草不足,只能攻取东边的雒城,以它为落脚点。退可回荆州,进可图川蜀,刘备当即应允。庞统坚持从小路走攻取,雒城西门。不想路上有伏兵,慌乱中看到此处为落凤坡,乱箭飞来,庞统身中数箭而死。虽然庞统的死是刘备的一大损失,庞统本人也知道刘备不忍心对成都宗亲下手,于是急于立功的自己以性命给了刘备攻取益州的借口,死得其所。
刘备夺得西川,出师有名,从此奠定自己的根基,三足鼎立成型。
欢迎评价讨论,庞统诸葛亮是否有资格齐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西川书籍推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西川书籍推荐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