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推荐说理文书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推荐说理文书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李斯谏逐客书如何说服秦王?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斯全文始终围绕秦王统一天下的最大心理愿望,从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的角度出发,阐述逐客的不利因素。他明确提出,纳客能令秦获得称霸、治国、外交成功及成帝业的益处,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反驳了秦王认为客负于秦的论据。
事实胜于雄辩:李斯在文中列举了秦往昔纳客而获得的种种好处,如“遂霸西戎”、“至今治强”等实例,用无可辩驳的事实来说明客卿对秦国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正反并论,利害对举:李斯在文中***用正面论述与反面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说理。他首先列举了纳客的好处,然后反面陈述不纳客的坏处,如“向使四君却客不内,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这种正反论述的方式,使得观点更加有力、说服力更强。
修辞手法丰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巧妙地运用了铺陈、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造成饱满的气势,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层层推进,步步升级:李斯在文中逐步加强论述的力度,从国家发展到民族大义,从历史经验到现实利益,使得秦王无法抗拒其观点。
全文自始至终都紧紧抓住秦王贪婪及要统一天下这两大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向秦王实施攻心术。
文章一开头,李斯便开门见山地指出秦王逐客的错误。然后用正面事实列举出秦往昔纳客而获得的种种好处:“遂霸西戎”“至今治强”“使之西事秦,功施至今” “使秦成帝业”……也就是说:纳客能令秦获得“称霸、治国、外交成功及成帝业”的益处,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反驳了秦王“客负于秦”的论据,同时,这些好处是与秦统一天下一脉相承的,既然秦王一心想统一天下,那么,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看到:李斯的这番话正说到秦王的心坎上去了,已收到了动摇秦王,逐客之决心的效用。而紧接着,李斯说了句:“向使四君却客不内……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这是反面陈述不纳客的坏处,因此有加强语气,反衬秦纳客的好处的作用,因此进一步动摇了秦王拒客的决心。
至此,李斯的攻心术已取得了效果,但要改变秦王的逐客令并非易事,还得把攻心术用下去。李斯聪明就聪明在他不但巧妙地运用了攻心术,而且运用得彻底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人郑国来秦国做间谍,被秦发觉,秦王由此下令驱逐所有在秦国任职的别国人。李斯是楚国人,也在被驱逐之列,于是上了这篇奏议进行劝谏。在文章里,李斯列举了由余、百里奚、商鞅、张仪等客卿对秦国国家富强所做的贡献,以及秦王在日常生活中享用的产于别国的物品,指出“逐客”是因噎废食的行为,必然导致国家的危亡,由此提出延揽人才应该“河海不择细流”。最终秦王听取了李斯的建议,废除了逐客的命令。“一言可以兴邦”,李斯的这次上书,对秦国统一中国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从文章本身看,恰当的比喻和排比,正反论证的方法,既有气势,又很有说服力,是一篇很好的政论文章。
切中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愿望
书上说的都是对的体现什么原则?
冲动的原则
孟子曾言:“尽信书,不如无书。”前人之书,代表的是前人的观点,其中不乏积极的一面,但倘若我们将其奉为教条,则必然会僵化我们的思想,扼杀我们的创造力。
不可否认,前人通过对大量事实的总结,凝结成一部部积淀着智慧的书籍,但这些书籍却如双刃剑一般,需要后人慎重、理智地使用。
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吸收古人书中的观点,我们的大脑就会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如果蚕只食桑而不消化,蜂只***花而不加以酝酿,我们何来的丝和蜜?所以我们在读书时,要有自己的思想,能对作者的观点进行理解、消化,如此方能谓之善读书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推荐说理文书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推荐说理文书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