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推荐的日常书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推荐的日常书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什么书能够了解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
这个古代书有很多,我国古代的书分为经史子集,其中集部就记载很多这方面的知识,一般来将统一说各个朝代的制度的,比较少见,但是肯定有这样的书的,但是基本都是古代的书,看起来也很费劲,我这里推荐一本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在通论部分会有大量的介绍古代官阶,文化,制度的内容。
谢谢邀请!
古人生活林林总总,丰富多彩。涉及制度、文化、思想、经济、宗教、风俗、宗法、***各个方面。目前有《中国风俗通史》算是这方面的专著。但其重点在“风俗”,未必能包罗万象,所以,可以以这个为基础,再浏览历代正史中的《食货志》从制度上有个大体认识。
宗教方面的著作也应有所了解。另外沈从文的《历代服饰研究》,江尚原的《发、须、爪、甲——关于它们的故事》也是不可多得的资料。再有就是历朝历代的笔记,也是了解古人生活的珍贵资料,例如:
《西京杂记》《唐摭言》《***天宝遗事》《齐东野语》《东轩笔录》《渑水燕谈录》《鸡肋编》《朝野类要》《邵氏闻见录》《后山谈丛》《南部新书》《青箱杂记》《东坡志林》《容斋笔记》《两般秋雨庵笔记》《板桥杂记》《东京梦华录》《陶庵梦忆》《湘山野录》《酉阳杂俎》等等。
风俗的内涵极其广泛,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历来有关研究著作论述的范围颇有出入。我们经过多次讨论,在认真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力求有所突破。按其内容和
形式,将其分为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婚姻、丧葬、寿诞、卫生保健、交际、经济生产、***、宗教信仰等大项,并努力探讨各个时代风俗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上海文艺有一套《中国风俗通史》系列,唐、宋、明等分很多个时期,内容对于非研究人员来说还是比较靠谱的,这套书评价还不错。
本卷按其内容分为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婚姻、丧葬、卫生保健、交际、经济生产、宗教信仰等大项,力求全面反映秦汉时代的风俗特点。
本书按时代划分,共分为原始社会、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十二卷,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风俗发展的历史轨迹。至于各卷的章目设置,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力求反映各个时代的风俗特点。
这部书的序言对这本书作了介绍:
风俗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历代统治者和儒家士大夫往往将其提到安邦治国的高度。如西汉时的贾山,在《至言》中指出:“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汉书,贾山传》)应劭在《风俗通义》序中也说:“为政之要,辩风正俗,最其上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提倡移风易俗,强***化和示范的作用。《荀子·乐论》曰:“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说苑·政理》曰:“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以施于百姓。”《孝经》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因此,研究中国风俗的历史,总结中国风俗的演变规律和经验教训,不仅有助于人们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促进中国历史学、民俗学的建设,而且对于推进当前的两个文明建设,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风俗的含义,古人多有解释,如东汉班固《汉书》卷***下《地理志》云:“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新论·风俗篇》亦曰:“风者气也,俗者习也。土地水泉,气有缓急,声有高下,谓之风焉;人居此地,习已成性,谓之俗焉。”从这些古人的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风”就是指因水土、气候、物产等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风尚,而“俗”则是由社会生活条件不同而形成的社会行为习惯。两者相加,就是风俗,即:风俗是一个地区和民族长期形成的社会风尚和民众习惯的合称。它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而又非常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像一面镜子,生动而具体地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地缘性、民族性、传承性、社会性和自发性的特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推荐的日常书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推荐的日常书籍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