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顾炎武推荐的书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顾炎武推荐的书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读后感?
顾炎武先生认为“为学”与“兴天下”,皆应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在文章中,他勇于针砭当时学术界存在的弊端,痛斥某些学者空谈阔论、沽名钓誉的***之举,提倡博学有耻的学术道德,为我们今天反思学术失范、净化学术环境问题提供了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读后感:1、顾炎武的《与友人书》主要论述的道理:做学问,必须每天都要有进步。必须同别人交流。必须要出门学习并且体验,开阔视野,不能闭门造车。必须仔细并且刻苦钻研书中的含义和其讲述的道理。
2、《与友人书》赏析:顾炎武是我国十七世纪的一位杰出的爱国活动家和具有进步思想的启蒙学者,博学强记,耿介绝俗,以著作《日知录》驰名于世。
抗清失败后,顾炎武奔走南北,眼界大开,对人生的认识也更加殷实、深刻了。针对当时知识分子崇尚“游谈无根”的理学情况,《与友人书》以“为学”为话题,发抒了独具个性的治学观。
《与友人书》文章的结构呈放射状。作者从为学者与自我、现实的学友、书本(实际上仍是人——古代作者或书中古人)、历史的“学友”(文中提到了孔子,实际上是指对提升学者的学养有帮助的一切古人)的关系切入,精到地阐述了这四组关系中的心灵互动的重要性。他要求为学者做到博学审问(广泛涉猎,详细考究)、稽(与别人心灵契合)、求其是非之所在(实际上指学会辨析,学会批判),使别人的东西化为自己的东西,从而拓展自己的知识疆域。作者强调为学不是始于学习,终于学习,而应该联系实际,学有所用,即“有济于天下”。为学应该贯穿人生的始终,不进则退。这是为学者必须谨记的一条法则,圣人也不例外。
文中提倡的是一种注重“广博、渊深、实用”三位一体的治学观,辨证而深刻,实在而灵活。这不仅对当时的学人具有警策的作用,对现代的人们如何打造书香人生,创建学习型社会,也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的
顾炎武读破万卷书的故事50字?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在少年时期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各个领域。据说他能够凭借记忆力大胆地在书中横行,以至于有人在他面前称赞《九流考》,他都能够马上摇头道:“怎么敢赞扬?”
这个故事形象地说明了顾炎武读书的渊博以及他对知识的敬畏和自律。
他能够有这样的功力也正是因为他对于读书的热爱和用心,这也是他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杰出人物的重要原因之一。
顾炎武是明代著名学者,年轻时贫困,为了读书,他每天都要背着书包行走十里山路去学堂。一年时间里,他读破了万卷书。他的勤奋和毅力,使他成为后来的大儒,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学术财富。
顾炎武自幼勤奋治学,注意经世致用,“自少为诸生,游迹半天下”,并阅读了“二十一史”、《明十三朝实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大量书籍,学问渊博,在天文、历算、数学、军事、地理等领域都有建树。
明末清初有一位爱国主义思想家,叫顾炎武。
他从7岁进入私塾学习开始,就非常喜欢读书。据说,他不仅熟读了《论语》、《孟子》、《诗经》、《左传》等儒家经典“十三经”,而且能够背诵。 顾炎武超人的记忆力并不是天生的。他从小就用背诵诗文的办法来训练自己的记忆力。
他把一本书背下来以后,总是经常复习,反复背诵。他曾经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复习两百页读过的书,不复习完决不休息。他用这个办法,使读过的书能够终生不忘。
顾炎武这样勤奋地读了二十多年书,到他45岁时,除了古代的经史子集等著作以外,他还读完了各州、各府、各县的地方志和朝廷大臣的奏疏等共一万二千卷,阅读书籍的总数达到好几万卷。在他的家乡,再也找不到他没有读过的书了。于是,顾炎武开始周游天下,遍读天下的书。
顾炎武骑着一匹马,然后用另外两匹马和两匹骡子驮着自己的书,开始了长途旅行。他一路走一路复习自己读过的书。到了一个地方,就向当地人了解风土人情、名胜特产、历史传说等等,然后一一记录下来。
如果发现与书本记载不相符合的地方,顾炎武就详细调查,把考查的结果记在书本有关章节的旁边。
顾炎武经过长期读书和积累,写成了《天下郡国利病书》一百二十卷和《日知录》三十卷等著作,成为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顾炎武推荐的书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顾炎武推荐的书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