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伤寒金匮书籍推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伤寒金匮书籍推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伤寒杂病论为什么要分两部?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代表作,具有极高的中医临床指导价值。不幸的是,由于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的战乱,此书原稿有所遗失,到西晋时期的王叔和(有一说他曾经跟师于张仲景临床)收集仲景伤寒杂病论稿件并加以重新编排,分成了两部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就是后世所言的伤寒杂病论的两部分。
没有中医基础的中年人如何阅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能读到仲景的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人生的一大幸事。首先读这两本书要放下心中所有的知识,所有的想法,完全信任这本书所记述的内容,只有完全放下,才能体会到这两本书伟大的意义。
有人说《伤寒论》是专门讲述外感病治疗方法的书籍,甚至归为了中医的一个学派——伤寒派。这是肤浅的认知。《伤寒论》从六经出发,详细论述了外感邪气在人体内的运动,虽然邪气为外感所致,但是邪气运动过以后人体会出现许多的内伤。外感疾病在误治之后,同样会出现多重内伤。张仲景正是从此处着手,论述人体的各种变化。所谓“虽未能治愈诸病,孰可以见病知源”。
同时《伤寒论》不以八纲脏腑辩证为诊治方法,独立六经,此之可谓千古之大圣人,莫能出其右者。这就避免了脏腑辩证的纷繁复杂,以及不确定性。六经的定位性远远高于八纲。但是后人不知此法,多从《黄帝内经》阴阳五行着手,虽然对于疾病的认知过于《伤寒论》,但是对于疾病的治疗却不及《伤寒论》,因此《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并驾齐驱,但是《伤寒论》却成就了张仲景医圣之名。
没有任何基础的人亦可以读懂《伤寒论》,所谓大道至简。只要是沿着《伤寒论》所记述的文字,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整篇通读,前后联系,就是一个临床大家。切不可断章取义,每一句话,每一个药都要放在《伤寒论》的大背景下去理解,这样就可以理解张仲景,读懂《伤寒论》,既可以保身长全,又可以救贫贱之厄。《伤寒论》伟哉!
没有中医基础,也是可以阅读伤寒、金匮的,这就是由深入浅。
有很多人说多看名家讲解,这确实是一个好方法,但前提是要有一定基础。如果没有基础不建议多看名家讲解,因为没有基础就没有一定的判断力。
只需要多读多背伤寒,最好同时多看灵枢、素问、本经。
首先声明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中医学子,回顾这几年的学习生涯,感慨颇多……
我认为没有中医基础并不是一件坏事,反而会不受书本的条条框框所束缚,心思纯净些,思维也会开阔些。
我不反对学院派的教学模式,但我更赞同师承,如果能在老师身边跟诊抄方再好不过,进步会突飞猛进,现在有的中医药成人教育招收中医爱好者拜师学习,如果有时间有学习的欲望高这无疑是一种选择。
当然自学也是学中医的一种方式,既然学了,就要信念坚定,持之以恒,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首先来说,选择阅读伤寒论,有这样的觉悟是很不错的,至少证明了你重视经典的学习,很多学中医的人根本就不把伤寒论杂病论、黄帝内经这样的经典著作放在眼里,并不重视,临床效果可想而知。
现在许多在临床上效果卓然的,绝大多数是运用伤寒论里面的方子,虽然寥寥几味药收效却甚佳,其中的道理值得深究。
其次,伤寒论中医此类的书籍出书年代与我们这个年代相距甚远,而且我们的古文基础相对薄弱,阅读相对困难,没有基础显然也会增加难度,无论我们做什么,基础越是扎实,我们才能走得越远,越稳固,所以如果真的要学好中医,必须学好中医基础,应当重视《黄帝内经》的学习。
其实,阅读《黄帝内经》一点也不比《伤寒论》轻松,甚至更难,但是这涵盖了所有的中医基础,看不懂是正常的,可以每天朗诵或阅读,然后把它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久而久之就会对中医的阴阳五行各方面有些概念和了解,当然也可以看一下讲解《黄帝内经》的视频,如曲黎敏、徐文兵、王洪图的讲解等。
与此同时,需要背诵《伤寒论》的398条和《金匮要略》里面的重要条文,背诵内容可百度逐条背诵,也可以参考《经方大用》按方分类背诵。我认为背诵是基本功,背诵了在运用才能游刃有余。
最后,选择一种流派体系,换句话说是一种辩证思维,目前注释的流派颇多,选择不同以后的发展不同。我看过成无己的注解,也看过郝万山和倪海厦的***,但是我觉得还是胡希恕关于伤寒论和金匮的讲解最好,较容易入门,实用性强,六经八纲也得到众多人的推崇。关于胡老学术思想的书籍可选购《胡希恕讲伤寒论讲座》和《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以及《经方传真》、《胡希恕病位类方解》、《经方心得》等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伤寒金匮书籍推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伤寒金匮书籍推荐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