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官位书籍推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古代官位书籍推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籍以官职命名的是?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古书籍中常见到“员外”和“员外郎”,是什么意思?
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尚书省设二十四司,各司的次官(相当于现在的副司长)为员外郎。以后各朝,六部各司的正副主管都称员外郎。员外郎在编制定员之内。员外郎简称外郎或员外,通称副郎,秩多为六品或七品。
隋朝之前的员外,都在官名上加“员外”。如,三国魏末置员外散骑常侍,晋初置员外散骑侍郎,南北朝时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督等。
明朝以后员外郎成为一种闲职(好比现今的某些“顾问”、“调研员”之类头衔),不再与科举相关,而渐渐和财富联系在了一起,只要肯花银子,地主和商人都可以捐一个员外官职来做。
事实上“员外”和“员外郎”是一个出处,但历代都一直的演变。员外郎是古代的一个官名,是属于正额以外的郎官,也就是正式编制以外的官员,他们一般都是***重要部门做事的人员。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员外“这个称呼最早是从三国魏末开始,那时候设置了员外散骑常侍这个职位,南北朝时在官名上都要加一个"员外”,比如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督等,是比较高贵的近侍官。到了隋朝,在尚书省的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就变成一个次官,相当于现在的副司长。带了唐代的时候,就变成六品官,明清事情就降到从五品。这个时候才开始成了一个闲职,跟科举没关系了。实际上“员外”是对“员外郎”的简称,它还可以叫“外郎”。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明代以后渐渐地很多地主和商人可以通过钱捐一个员外官职来做,就是用钱买一个员外郎这个官职。一般能买得起员外郎这个官职的人都是地主豪绅有钱人。所以后来“员外”这个称呼就有了另一个意思,就是有钱人的意思。古代小说上都能看到一般说“员外”的都是地主豪绅这样的有钱人。
这里的“郎”,指的是郎官。此官职在战国时便开始有设置。实质上就是帝王的侍从官,其包括侍郎、中郎、郎中等职位。主要职责为护卫陪从、提出建议,顾问差遣侍从等。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载:“袁盎曰:‘且陛下从代来,每朝,郎官上书疏,未尝不止辇受其言。’”
至晋武帝开始,又设立了员外散骑常侍。也就有了“员外郎”这个称谓,在当时就是专指员外散骑侍郎。所谓员外,就是指正员以外的官员。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编制之外的。
隋开皇时,尚书省二十四司都开始设立员外郎一职,那时候的郎官,也包含了郎中和员外郎两种职位。而员外郎一职更多地向类似顾问、参谋的方向转变,聘用人数也渐多,并一直沿用到清朝。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便在764年,由四川节度使严武举荐为节度参谋,检较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
七绝.草堂朝圣(作者:筱静)
城春草木系人思。工部当年醉卧时。
薄雾乱云消散尽,静听孩稚读公诗。由于员外郎此一官职,具有非编制内的特点,很快,此类官职便可以公开捐买,其也成为各地方官员敛财的手段之一。由于买郎官的财主众多,加之地方官员几乎来者不拒,有官品的“郎官”供不应求,于是便出现了很多实际上并无官品的职位,泛称为员外。
由于无官品的员外,不受数量上的限制,基本上有钱就可捐买,而财主们也乐得借此和官府拉上关系,基乎都会捐买。后来,人们干脆将所有富豪都泛称为员外。
读书万卷理不乱,黄金屋里黄金现。下联如何接?
怎么说呢?这句话是从人们追逐名利的角度(“黄金屋”指荣华富贵的生活,“颜如玉”指美貌女子)出发而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在古代封建社会,科举制是读书人唯一可以进入仕途发展的机会。古人说“学而优则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此一方面可以满足个人的物质生活需要(有了官位和侍奉),另一方面也应该是个人实现理想抱负、精忠报国的关键途径。你想,如果不读书做官,如何展露自己的才华呢,对于国家的发展自己更是无法尽力了(当然封建制度的黑暗官场是另***事,这里就不多说了)。因此,我们不能因为这句话的功利性而完全否认其积极意义,至少它是劝人努力学习,进取向上的。我倒认为这句话恰恰是从人的本性出发(你想,人总要生存,有谁不想过上更高质量的生活呢?),简单直白的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因而更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即使我们不从名利角度出发,从自身求学获取知识,提高和完善自身素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应该热爱读书。有一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个人不读书,没有才学,那么他说的话、做的事我想一定是苍白而缺乏影响力的。
在今天的社会,读书对于国家和社会的作用依然至关重要,“知识改变命运”我想你应该理解吧。在眼下的商品社会,虽然受一些客观因素影响,读书不一定能完全实现个人的追求,但换个角度,不读书的话那他就一定不会成功(即使是短暂的辉煌也不是成功)。
所以,你的老师说的也许有一定理由,因为科举制度已经不存在了。但我想读书的意义在今天依然存在。“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读书取得成功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是完全正当的事情,即使不追逐名利,通过读书获取知识也是人生一件快事,何乐而不为,你说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官位书籍推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官位书籍推荐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